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向秀兰
- 教学感想
- 2024-11-25 22:12:25
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数学作为重点学科之一,其课堂教学一直备受关注.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中教师常常采取题海战术,让学生掌握知识、背诵公式等,限制了学生素养和技能的培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要充分凸显有效性,即要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养,促使他们全面发展.对此,初中数学教师应顺应教育改革的需求,以生为主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谈点体会.
一、氛围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有效的课堂教学旨在学生自主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等.在应试教育下,初中生对于数学学习习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我去探究的精神,也可以说是缺乏一定的自主学习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主动行为;完成某项具体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与这项任务的动机水平呈正相关.我们知道,初中生容易受环境的影响,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态度问题,而态度与动机关系较为密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三角形的高”时,笔者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转化,营造一个“蚂蚁搬家”的自由活动氛围,即让学生扮演小蚂蚁,搬取教室中准备的东西,同时笔者对学生的位置进行一定的规划,即从固定的点(物体所放的位置)进行搬家,看寻找什么样的路径又快又省劲.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开始主动探究并尝试,进而在实践中对“高”有了认知和了解.首先,老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研究表明,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大脑的运转,在这种氛围之下,学生的学习潜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老师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学习氛围,就会打破原来数学课堂的沉寂,很多初中生都认为学习数学很难,在课堂上无精打采,老师跟学生的互动得不到回应,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例如:在某班的数学课堂上,每次在上课之前,老师都会想一些数字游戏或者跟数学有关的脑筋急转弯来和学生互动,在欢声笑语中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致.在这种愉快的课堂上,学生会提起学习的兴致,让学生变得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主人翁意识,这样整个课堂就会变得活起来.
其次,老师要允许学生有“个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花时间去了解学生,了解不同学生之间的共性和个性.老师在授课的时候,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也要注意到部分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都得以发扬,学生在自己的个性中学习更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初中老师在讲解几何图形的证明题的时候,解法不止一种,老师不能够让学生都按照老师的解法来,应该允许学生自己认为对的方法.
再次,老师要做好一个引导者的职务.不仅仅是数学课,每一节课都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在课堂上,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既要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也要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己.例如:在习题讲解的时候,老师可以请学生上去讲习题,学生在讲的过程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让其他学生了解到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做好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去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数学的方式.如果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老师应该积极的帮助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建立起学习的信心.老师还应该让学生定时地上讲台去讲题,锻炼他们表达的能力,不同学生之间还可以进行学习交流,以此来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最后,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允许老师对学生划分等级.初中生的学习成绩不能够决定学生以后的成绩,老师在课堂上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因成绩而采取差别对待的方式.老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不能够让学生产生失落感.
二、“学为中心”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应用“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之后,老师为课堂注入了很多活力,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让课堂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不再是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丰富的课堂形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到课堂当中、老师设置各种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致逐渐提高.
学生在课堂上是主体,整个课堂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这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在不断的表达中获得学习的自信.在课堂上,抛弃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小组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会逐渐变低,遇到难题,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解决或者小组讨论学习,而不是一有问题就求助老师,这样,学生就会养成自我学习的能力,对于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数学学科的学习不能够仅仅局限在书本的知识上面,“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就将书本上的死知识和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例如,老师为学生在课堂上举办的数学建模比赛,让学生将知识运用在了实践中,也会让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更加透彻.实践教学一直是学校老师所提倡的教学方式,只是这种教学方式没有一个合适的平台,而“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恰好就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平台基础,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能发挥出自己的主体地位,真真正正地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
二、生活教学,促使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标倡导,数学教学源于生活且运用于生活.初中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教师借助生活,有助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增强自我的数学学习主动性和自信心.初中数学教材所呈现的知识是“死”的,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没有兴趣,而将数学与生活相融合,其新的呈现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而且学生本身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面对数学知识,容易在思维上产生共鸣或者质疑,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同化或者验证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时,笔者将其与生活中学生常见的事情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运用生活常识进行解决,即移动推出两种套餐:一种是月租58元,免费赠送150分钟主叫,被叫免费,超出主叫分钟限制以外,每分钟按0.25元收费;另一种是月租88元,免费赠送350分钟主叫,被叫免费,超出主叫分钟限制以外,每分钟按0.19元收费.这两种套餐哪种计费方式更省钱?这样的生活性问题,容易引发学生思维的共鸣,进而促使学生运用生活中的经验去探究、分析、总结,从而使学生顺其自然地掌握数学知识.
三、系统教学,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
初中数学知识之间的衔接性较强,有效的课堂教学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应该能够了解数学的本质,全方位地统筹数学.换句话说,学生应该系统性地掌握和运用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思维反映和对客观世界的把握是通过一个体系来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某个或者某几个知识点,而且应该引导学生系统性地学习数学,进而促使学生形成一个自我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扭结”,如公式之间的推导、数形转换等.从数学关系根本上进行学习,有助于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讲“四边形认知图形的构建”时,笔者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知识点进行串联;在讲“分式的方程”时,笔者以此为点,让学生进行拓展整合信息,自主探究建立知识链.这样,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打破学习的“界限”,以有限拓展无限,更高层次地发展自我.总之,有效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重点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贯彻新课改的本质性体现,也是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所必须的.教师应以全新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初中数学教学,采取多元化的手段刺激学生的大脑,从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