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考核平台的工作,本平台于2022年10月31日24:00后,迁移到【校本教研云】。请前往【校本教研云】完成能力点。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考核平台的工作,本平台于2022年10月31日24:00后,迁移到【校本教研云】。请前往【校本教研云】完成能力点。

免费开通校本教研云>
查询历史考核记录>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王受吉的个人主页

永州市第一中学
  • TA的主页
  • TA的资源包
  • TA的文章
  • TA的荣誉
当前位置: 贝壳网 > 王受吉的个人主页 > 我的文章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王受吉
工作记录
2019-11-28 12:24:43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

暨历史新课程高考改革研讨会”记录与感想

 

湖南省永州市一中历史教研组长  王受吉

201110

 

金秋武汉,和煦清爽,惟有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浓烈氛围和“大武汉”建设的沸腾场面,渲染出另一番 “火炉”的炽热。“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暨历史新课程高考改革研讨会”选择在此时此地召开,自然地链接起厚重的历史传承和浓郁的时代愿景。根据省市教科院的安排和各学校的委派,市教研员、特级教师杨国斌同志领着我市一行七位历史教师参加了这次盛会。四个工作日绕道四千里,风尘扑扑、车旅匆匆,以至无暇登临黄鹤楼、凭吊楚望台,一行人满载着历史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新成果、新动向、新思考急返三尺讲台,一路品味各位学界泰斗和专家名师的金玉之言。

一、会议概况

本次年会由湖北省教育厅承办,会议在湖北省教育厅直属高中——水果湖二中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骨干教师、教研员、高校历史教学法教师、国家考试中心的领导和专家、历史教育学会的领导等近千人参加了这次盛会,参会人数创历届年会之最。

大会开幕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主任、学会秘书长李伟科先生主持,陈其理事长致开幕词。杨宁一教授作关于“中学历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主题报告。刘芃教授作关于“考试与评价”的讲座。聂幼犁教授作《素质教育与分数的矛盾》的教学案例分析。这三个报告不提供文稿,不准录音,全凭各人笔头记录。

会议安排了丰富的学术报告和讨论交流:计有李晓风、郭建民老师的《高考备考策略研讨》;束鹏芳、刘汝明老师的《高考教学策略研讨》;黄牧航、姚锦祥老师的《高考试题分析研讨》;吴四伍、顾春梅老师的《学科能力目标建设研讨》;徐贵亮老师的《省命题组织方式研讨》;李稚勇老师的《英美历史学业考试比较》。这些报告或有提纲,或可拷贝,或者可以在博客中下载。

会议还举行了全国历史专业委员会理事会的换届选举。陈其先生代表第七届理事会作了工作报告,李伟科先生当选为新一届理事长。

二、杨宁一:历史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方向不可逆转!

简短的开幕式之后,新课程全国高考试题资深命题专家、岳麓版历史课本主编、北师大教授杨宁一先生首先作了关于《中学历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长篇报告。在三个小时的报告中,内容涵盖历史学与历史教育的关系、历史理念的多元化、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途径、学科之间的借鉴和融合、古今贯通与中外关联等五个方面。报告平实而深刻,针对广大历史教师和社会各界所关心的问题展开,既有对课程标准的阐释和对学术研究动态的介绍,更有杨先生自己独到的见解和郑重的建议。报告最后以“历史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方向不可逆转”的警句作结。主持会议的李伟科先生说,杨先生的报告博大精深、余韵悠长,希望与会代表深刻领会。

纵观新课程历史教学改革和高考改革的历程,结合杨先生以往的著述和言论,个人认为这场报告中的以下内容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1.兼顾历史学科的人文性、思想性、科学性、学术性、政治性。关注人权思想和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人文主义教育、历史观念的变化、新版中共党史的改动、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动态。

2.唐、宋变革论。近年来史学界对唐朝、宋朝的研究有新的进展和突破,认为唐宋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都有重大转变,甚至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近代中国的前夜”。

3.中学历史教学的变化和建议。史学观念的变化;对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区域认同与全球认同、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反思;对历史素材的甑别和取舍;对“落后就要挨打”、“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等观点的再认识;重视对历史史实和时序的识记,重视对相关学科的借鉴和古今中外的结合等。

三、刘芃:别逮兔,多栽树!

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处资深研究员刘芃先生关于“考试与评价”的报告虽然简短,但其论述振聋发聩,令人深思。下面是这个报告的文字记录:

我们现在恢复高考已经30多年了,但教学仍在围绕着考试转。这种教育过程不是一种很健康的现象。

尽管社会的评价仍是以此为标准,但教育过程不能指望靠几次考试来改变。

(一)教育、教学和考试的关系

我们怎样才能通过考试?考试是一只兔子,与其想逮住它,不如守株待兔。考试是一种随机的抽样,教育是一个全面的过程。我们的考试题目已被浓缩到最小的程度。

世界古代史就一道题。如何做?多种几棵树,总会守到兔子。

高考试卷中政治、经济、文化版块的分值变化,只是考试随机抽样的具体表现。因为命题者自己都不知道他的轨迹是怎样的。对所谓的高频考点的统计,不适应现在考试的趋势。

如何栽树?科学地、正确地搞好教学。考试离不开考试大纲、课标,以及中学的教学整体水平。

对于新课程标准,是建国以来非常重要的变革。尽管各地实施不一,但总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如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选择性、学生的探究性。

注重方法和过程,注重时代性和基础性,注重每个学科的自身特点(如历史学科的人文性)。

我们的课程是否真正落实了新课程的精神?现在高考非常重视发掘历史的人文和学科功能。我们在教育中到底做到了多少?

现在的考试不是考学生,而是考教师。在目前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当中,薄弱环节不是学生,而是教师。你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新课程理念的多少?

我们现在普遍的做法仍在用老办法实施新课程。我们给学生方法、观念上的东西和对学生的心智成长触动不多。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得从老师开始,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展开。

现在的教材对历史的过程性写的少,结论性的东西多。我们是否把这些结论性的东西历史情景化?对史料的鉴别、比较、解读,我们引导学生做了多少?初步的辨伪意识,把材料放在具体的历史情景中去分析,是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

你对学生历史素养和学养到底给了多少?与其不予余力的揣摩考试的东西,不如脚踏实地地搞好历史学科的过程与方法,给学生以历史学科的根本培养。

看书的视角决定一切。同样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究。在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可能仍是用旧的观念教授出来的,不能适应现在高考的过程性的考查,从而不能有好的结果。

什么是好学生?我们教师到底给了他们多少探究性的、过程性的东西。让学生回答的问题,基本上是结论性的、标准化的,而不是过程性的东西。创新就是突破标准化。优秀学生都是标准化要扼杀的。

今年如果评价孙中山?你如何备考?

思维带有非常个性的东西,失去了个性的思维,是死的。学生绕了一大圈,还是那个东西。但是如果没有那个圈,是不行的。创造性首先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动力。如果先给了方法,创造性就不存在了。

任何一种教育以考试为目的的都不是好的教育。三代的教育主要是明人伦,所以成就了春秋战国的各位大家;科举制最后走向死胡同,某种意义上说是为了对付一种考试。对于课程标准,要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而不是考试的角度去思考。

(二)知识和能力

把知识和能力作为两个问题来讲不好说清楚。所有的知识经过了人脑就是不一样的的知识了。能力是在知识基础上的活的体现。

历史学科需要什么能力?就是对历史事物的解释能力。或者说,学习者个人对历史事件的解释、领悟的能力。现成的历史结论对于个人而言没有意义。所有现成的东西只是个人思考的媒介。

历史现象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都是个人史。有学无识者不需要。我们着力培养的是“史识”。有几堂好课真正让学生用自己的思考去解释历史?去试图用自己的视角去重构历史?让学生有诠释历史的动力,帮助学生去完成重构,是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核心。

(三)教材的多样性和课程的选择性

必修和选修的关系:选修课程的设置目前不是很到位,使必修和选修都显不足。如必修里缺少了世界大战、改革的东西,不利于上课。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再作整合,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以弥补初中的不足。

选考的设计:什么是改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现象。人物评价就这些吗?必考:政治、经济、文化是思考的方便,而不能孤立存在。由此要注重“贯通”——古今关联,中外贯通。

(四)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如果说,你们也希望使自己学生有个好的成绩,作为历史学科的老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一个基础性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的其他能力。现在的考试阅读量大,学生阅读不了,主要是阅读质量的问题。

路径:提取重要的历史要素。如东西方的崛起,历史上东方崛起西方也崛起来,在不同时期,工业文明之前的崛起经历了较长时间,这种崛起会有相互影响,工业文明之前很有限,只是地区性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好的教师,一堂课讲一半,然后让学生个性化地重组,然后阅读材料提取历史要素。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现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个性化的思维。

新课程带来的变革,我们领会了多少?一句话,多去栽树。

四、聂幼犁:不要做高考的奴隶,要做教学改革的主人!

先生是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和考试测量研究的学界泰斗,主持过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九五规划课题《中学历史学科命题理论与技术》。其讲课风格别具情趣,寓庄于谐,寓教于乐。虽然这次聂先生的教学案例讲学排在全体会议的最后一场,并延迟至1230才收尾,但整个会场的气氛却始终如一的热烈而和谐。

先生以《素质教育与分数的矛盾》为主题,以自己的授课实录《辛亥革命》为案例,对当前课改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评析。内容要点如下:

1.教无定法,任何理论和模式都需要从实际出发,进行自主探索。

2.注重讲解历史概念的内涵、贴近学生的经历体验、辩证分析逻辑关系和必然性。

3.教学目标应具体化,注意补充课本中断链的知识。

4.关注人文,“没有人文,科学这把双刃剑就不可能是社会的福祉”。

5.对高考命题人员的基本要求:史学通、学情通、语文通、逻辑通、情感通。

6.不要做高考的奴隶,高考也在不断的改进,要做教学改革的主人。

7.《辛亥革命》一课的设计特点:渲染气氛,编写章回目录;引出偶然与必然;中心词与阐述整齐易记;不按常规因果思路编排,重组得出结论;在教材基础上自拟评价。

五、陈其:历史课改中应当重视的问题

陈其先生长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工作,参加了多套多种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并长期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是历史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领路人之一。离任之际,陈其先生代表第七届理事会作了工作报告,这个报告在会上只有理事才有机会听,好在文本很快就公布了,其中与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直接相关的内容为“课改中应当重视的问题”(包括各地课改探索解决的办法)。要点如下:

1.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问题是突出问题。

对初中课程内容需要打必要的补丁,起到丰满历史血肉、强筋健骨的作用,为高中搭建相对宽广而稳定的初中历史知识平台。如补充某些关键的历史内容,使学生尽可能获得到世界历史的全貌。从地区平衡的角度来补充资料,如亚非拉的历史。还可以补充一些从国情出发,反映中国特色的内容。

2.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应是通过历史教学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爱国情怀的激发和民族认同感的培养是我们当前中国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历史课程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途径,良好的素养品质的养成是多种课程综合教育的结合,需要社会大环境、家庭、学校教育等合力才能完成。

3.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培养是目前中学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

中学历史教育要培养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联系的思想方法客观而历史地看待和分析历史问题。“发展、联系、因果关系”是历史学科的灵魂。历史教育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政治与经济、文化、思想的相互关系,多元化的世界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中国同世界的相互影响,人类历史是在矛盾统一中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观点。

 4.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历史教育要感人,历史教学教什么、让学生获得什么,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历史教学要有情境、细节(故事)、过程,要鲜活、感人,感人的故事比格言更重要。历史课肯定涉及政治,但历史课非政治课,不能形式化。 

六、各位专家关于历史高考和历史教学的言论摘要

(一)历史高考命题的总体趋势

1.新材料呈现,创设新情境 (几乎是无题不材料,无材料不出题 )

2.绝不拘泥于教材(或者说教材知识已在考试中背景化了

3.反映新史观和史学新视野(多为隐性考查新的史学理论和史学范式)

4.体现课程核心(以及课程目标)、学科性(以及历史主义)、时代性(以及教育目标)和能力考查,超越知识本位。

5.体现平稳过渡,有利历史教学。

6.受上海等发达地区的超前影响(尤以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探究活动题型的设计和不断创新为亮点 )

(二)用新课程观念改进高三复习

1.对教师而言要认真研读考试说明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正确理解、把握“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阐释事物”、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考核目标

2.对学生来说要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历史;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历史复习需要新史观的指导:文明史观,从文明演进角度理解阐释历史,分析文明的演进与交融。现代化史观,以现代化史观认识归纳近代发展历程。全球史观,以整体史观整合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社会史观,也可以理解为非英雄史观,从社会多层次演进与变迁认识历史的演变。

4.体验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国情,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5.高三教师责任重大:作为高三老师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不断加强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拓宽知识面,提高知识的融会贯通的历史素养、联系历史课堂与高考的信息素养;要善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同事之间的合作交流,以积极的心态与科学的态度做好高三的复习工作。

七、感言

每一次出外观摩、培训、交流,都有新的刺激和刺痛。刺激是因为能与同道同心的高人相识相交,感受业界内的最新信息和动态;刺痛则是因为参加此类高层次活动的机会太少,感觉与省内外名校同行的差距越拉越大。

几乎每一次大型的历史教学教研活动,都有汪瀛老师的身影。每次与他攀谈,都能领略到他对历史教学和历史高考新的见解、新的尝试、新的体会。其实,汪老师当初的起点并不高,只是凭着孜孜以求、坚韧不拨,才树立了在历史学科的显赫地位和声誉。他的业绩对我有着直接的激励和启迪。

2003年以来,跟随汪华明和杨国斌两任市历史教研员、两位历史特级教师摸打滚爬,言传身教之间,耳染目濡他们从高从严从细从精的工作风范,自己的学科能力也比较迅速地得到提升。

这次与众多国家级的业界泰斗近距离接触,并且与杨宁一先生、李伟科先生交谈合影,深深感受到他们对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的拳拳挚忱。对于历史新课程改革,他们不仅在呼唤,而且在践行、在思考、在示范,不愧为历史学界的师表。

我校正在进行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上承“科教兴国”战略,下启“自强不息”校风。身为一线教师,既要遨游课改的大海,更要仰望课改的星空,时刻关注本学科前沿人士、前沿观念、前沿成果的动态。

武汉往返之间,数次随车跨越长江,不由想起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课程改革的形势正如浩荡奔腾的长江之水,不可遏止;任何等待、观望、敷衍,都有可能使自己成为萧萧落木。


最新文章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34号     Copyright 2017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教育出版社分公司 湘ICP备150037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