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稿形成的演变与优化 第一稿:讲授内容为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作品的教化功能。 (一)视频引入:《复活的军团》震撼的音乐吸引学生的关注,独特的艺术形象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从文明时代出现了国家和不同的社会阶级,便成为统治者树立权威、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从而引出标题《礼仪与教化》。全课以时代历程为主线推进第二课时教化功能的学习,主要从雕塑、绘画两个方面入手。 (二)秦代雕塑:首先由秦代雕塑开始,通过图片的结合唤醒学生对秦始皇兵马俑已沉淀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对秦代雕塑作品艺术特点的认识。 (三)汉代雕塑:通过识图对比,表格归纳的形式了解汉代雕塑形式特点和教化功能的转化。 (四)汉代绘画:通过时间轴的推移,主导思想的发展转入汉代绘画,结合视频和图文,讲授历史背景、分析创作特点,并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观察作品提升图像识读能力,然后穿插小练笔环节,加强学生对古代艺术家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的认识。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通过学生讲故事的方式和老师讲故事视频结合的形式丰富活动类型,提升学生参与意识的同时强化认识和理解。最后环节通过表格形式加强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梳理、消化。 (六)拓展环节:通过现代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探索当代美术作品的教育作用,提高学生探究精神、鉴赏能力,进行德育教育。 全课以统治思想由法家到道家再到儒家主流思想的延伸为指引,运用视频贯穿全课,通过追溯历史统治阶级的变迁,认识主导思想的变化,探究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同时掌握不同时期美术作品的鉴赏方法了解各具特色的形式特点。 第二稿:教学简略秦代,重点讲授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秦代推行法家暴政,其教化作用一笔带过,主要讲授儒家思想影响下美术作品的教化功能,各环节有所调整。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补充,在“初步了解美术在不同历史时期规范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懂得艺术品的教化功能,结合不同时期的政治思想导向和发展,鉴赏美术作品”的基础上。将“鉴赏美术作品”替换为“从多角度出发用多种鉴赏方式赏析美术作品的形式特点和文化内涵”,表述更具体、完整。 (二)引入部分:视频更换选择株洲本土的地标景色,学生对形象熟悉能轻松的入题。视频由《复活的兵团》更换成《70年70城》(株洲形象宣传片),株洲标志性雕塑炎帝像蕴含当代株洲人对祖先的祭奠也孕育着炎帝文化的传承对学生德育教育埋下伏笔。同时从具象写实的现代雕塑引入转向循石造像的汉代雕塑,相同类型又有形式对比,衔接自然流畅。 (三)汉代雕塑:为突显石雕特点,增添视频《立马》,让学生近距离全角度的欣赏,提升形式手法和历史背景的认知,并通过古今图片对比加深对汉代雕塑特点和主导思想的掌握。 (四)汉代绘画:环节调整,动手练笔在前知识讲授在后,由原有老师引导总结调整为学生动手体验后,探索总结形式特点,提升自主学习和探究意识。帛画图片增添,新增帛画分层标识的图片,突出构图和层次关系,强化学生对作品内容和作用的认识。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对比图片增加,北魏石棺线刻图片的增添,提升了画面形象的清晰度,让学生更易识读并理解故事内涵。知识环节增设,加入形式特点对比的表格,引导学生运用形式鉴赏、比较式鉴赏的方式赏析作品,全面掌握不同时期美术作品的分析方法。理解表现形式有别,时代风格统一的特点。 (六)知识梳理:由单一表格形式调整成连线,让学生尝试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电脑操作完成。使理论知识与信息技术技能同步提升。 (七)拓展环节:当代思想在讲奉献、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加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既强化了德育教育又实现了教学目标。 第三稿:教学内容突出讲授政治发展、思潮变化下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创作表现。讲授重点集中到汉代美术,教学环节、活动设置均有所调整。 (一)引入部分:更换片头,直入主题,视频由《70年70城》(株洲形象记录片)更换为《城市》(炎帝广场),巨大雕塑伫立于株洲最大的人文广场,显示气势和传承的作用,更贴合主题有利于引入正文。 (二)汉代雕塑:提问进行简化,强调重点。视频位置调整,《立马》视频调整至后,由图片展示呈现石雕群面貌。然后突出主要雕塑,《立马》视频导入,形象特点、历史背景同时呈现,有利于学生全面观察、深入理解“循石造像”的手法和统治阶级宣扬的精神。 (三)汉代绘画:《武氏祠画像石》增加局部图片展示和故事讲述环节,逐层分析内容变化,突出主导思想。讲、练顺序调整,由于学生对作品内容和背景认识不深,动手体验后自主思考总结的效果欠佳,故把小练笔调整至帛画、画像石知识教授之后。在理论知识铺垫的基础上,再动手体验感受更深体会更准。摹本内容变更,由于二稿形象难度较大,动笔时间超长,三稿小练笔的帛画形象调整为神物飞龙,既加强形式特点,又突出人、神形象和线条的对比。练笔形式变化,原有临摹形式调整为临摹与描摹二选一的方式,有绘画基础的同学临摹和无绘画基本功的同学可通过描红的形式得到体验。总结内容简化,删除色彩对比,重彩与原石本色口述带过,即节省时间又可突出形和线的特点比较。互动方式调整,总结环节由全员回答,调整成台下学生双重体验后,上台结合自己作品分享感受通过互评和自评的方式总结。提高课堂台上台下的互动及不同工具相同表现手法的对比,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更换《孝孙原毂》图片,二稿使用的石棺图片与孝子棺线刻情节相同,但表现手法略有差异,教材原图黑底细线不易辨识为更直观识读真实感受线条特点,三稿图片运用信息技术通过PS反相处理,黑底变白只突出线条形象。有利于学生清晰辨识,正确捕捉人物特点和“孝道”情节。整堂课视频较多为突出重点环节《女史箴图》视频删除,主要通过口述和图片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识图理解作品内涵和宣扬的道德特点。 (五)知识梳理:总结方式调整,由于硬件设备的局限和时间安排,原定学生上台体验电脑连线调整成学生一起回答连线。提高全员动脑的意识,强化共同归纳的氛围。版式设计调整,二稿作品在左连线内容在右,呈现效果不太清晰,现调整成作品在上,分类连线内容在下的方式,视觉一目了然同时逐一强化了对形式特点、教化观念、主导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六)拓展环节:图片的艺术形式和内容调整,奉献精神图片更换为抗疫主题的国画类型。即体现当代艺术形式的多元化特点,又突出社会时政与热门题材的结合运用,明确主导思想的同时强化国粹意识。 第四稿(终稿):在三稿基础上进行细节优化。 (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补充:“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安定,维护自己的统治,就制定了一定的秩序”后加上“并以美术的形式在人民大众间渗透和巩固”。如此概括更完整,点明教化的情感浸透与延伸。 (二)教学准备:增设《学案》,有利于教学过程中学生了解课程的流程自主学习。一方面梳理课程环节,一方面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同时预留课堂练习空档,便于学生知识探索、动手实践的同步提升。 (三)汉代绘画:《武氏祠画像石》练习临本更换,其形象清晰但缺失画像石原色石刻的真实感,为让学生准确了解,已查找拓本并更换为单一人物形象。 画像石局部图片替换,《闵子骞失棰》的放大图片虽然呈现拓本和线描两种形式,但男主形象不全。为让学生观察全貌,识图精准,直观体会人物互动交流的情感,原有内容已替换为场景完整的图片,便于学生正确认知画面表达的精神。画像石表述调整,把“画像石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祖先和死后生活的重视。”调整为“画像石的出现反映了汉代人天人合一、视死如生的理念和对祖先崇敬、对死后生活的重视。”让内容更完整,概念更清晰。增添总结转换,作画环节中形式特点归纳完成后,需要总结作品表现形式为统治思想服务的关系,既梳理知识重点又合理过渡到下个环节。 (四)魏晋南北朝绘画:箴文强化《女史箴图》图文并茂,识图讲授的时候,图文并读学生才能深刻体会作品的内涵,PPT呈现的过程中,口述的同时添加箴文单独放大显示,既突显作品构图的节奏意识,又强化学生的关注、认知。 (五)PPT:视频插入模式调整,由于全程视频贯穿,视频超链接播放出现跳频现象,即影响授课的流畅性,也影响环节推进。故链接方式替换成视频直接插入,页面上会有视频图片呈现,既美观又能自动停播避免跳屛,同时定格页面便于通过语言转换引入下文。 终稿内容优化,教学目标明确、核心素养突显,实现了教学的多元与整合。视频运用共4段,量多却短而精;总结归纳连线、表格形式多样;教学方式自学、合作、探究结合以学代教,学生活动动手练笔、讲述故事种类丰富,课堂节奏台上展示台下体验互动交流气氛活跃,书本知识课外内容贯穿掌握理解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