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考核平台的工作,本平台于2022年10月31日24:00后,迁移到【校本教研云】。请前往【校本教研云】完成能力点。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考核平台的工作,本平台于2022年10月31日24:00后,迁移到【校本教研云】。请前往【校本教研云】完成能力点。

免费开通校本教研云>
查询历史考核记录>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王受吉的个人主页

永州市第一中学
  • TA的主页
  • TA的资源包
  • TA的文章
  • TA的荣誉
当前位置: 贝壳网 > 王受吉的个人主页 > 我的文章 >文史交融,相得益彰 ——对高分作文的独特解读(转载)

文史交融,相得益彰 ——对高分作文的独特解读(转载)

王受吉
工作记录
2019-11-28 12:18:51

文史交融,相得益彰

——对高分作文的独特解读

 

编者按:本期编发一组历史老师谈高分作文独特系列文章。其独特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这组一气呵成的洋洋洒洒四千多字的点评高分作文的系列文章,竟然出自一位长期从事高三教学的历史老师之手;第二,第三只眼睛看作文,将历史与作文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独特而全新的视角进行解读,已属难能可贵,更令人叹服的则是作者所提出的独特观点——“重视语文和历史学科的兼容,以历史素质的提升来支持和拉动高考作文的创新,文史交融,才能相得益彰,才能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效果。编者相信,这组文章一定会给广大的语文教师和学生带来许多思考。真诚感谢李铜玉老师的精彩奉献。

笔者是一位具有历史、中文双本科学历的教师,长期从事高三毕业班历史教学,但对语文很感兴趣,常常关注高考作文的改革与发展。综观历年高考佳作,无不具有较为丰厚的历史底蕴,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芒和理性思维的色彩。因此,应当重视语文和历史学科的兼容,以历史素质的提升来支持和拉动高考作文的创新,只有文史交融,才能相得益彰,才能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效果。

以外行人的眼光看高考作文,未免班门弄斧,但弄斧必须到班门,否则难以提高。许多教师对文史交融、相得益彰的认识不清,认为只需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笔者强烈呼吁教育界同行,不要漠视历史,应该高度重视历史与包含语文在内的各个学科的配合渗透,毕竟谈史使人明智,喜欢历史的好处不仅仅在高考作文。2001年高考作文《赤兔之死》的作者是一位把《三国演义》读了四十多遍的理科学生,2002年北京理科高考状元也曾把《中国通史》读了很多遍,这似乎是再有力不过的例证。

历史知识——高考作文的一个制高点

培根的名言读史使人明智并不是专门对历史学家说的,文学家、诗人乃至社会上的任何人都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汲取精神的养料。政治家参照治国理政,军事家借鉴战略战术,经济学家寻找组织生产的依据,平民通过学习增长知识和才干,学生读史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一部《资治通鉴》吸引多少枭雄政要一部《孙子兵法》倾倒多少英雄好汉一部《论语》又何以享誉古今中外盖因为圣哲之能事、神机之妙,常用常新,从而超越历史的局限在现代熠熠生辉。
    “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千古风流人物,无一例外地成了匆匆的历史过客。任何现象都不是永恒的,任何现象又都是历史的。历史是永不间断的时间长河,人们在现实中感知的只是这一发展长河中的一段,多少兴亡盛衰,唤起人们对相似社会现象的感叹,从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中,叩问历史,掩卷太息历史消失的是时间,永不消失的是后人对千秋功业的缅怀。作为文化精萃的智慧言论和行事,运筹帷幄的大智大勇,辚轹百代的玉想琼思,解颐醒世的妙喻珠联,都能给人一份明智、巧思和良知。
    
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已拉长了我们与传统的距离,然而永不衰竭的历史长流又无处不在地滋润我们的生活。历史知识愈丰厚,散在的知识愈容易结成四通八达的网络,使原本某些模糊的印象明朗化,形成清晰的逻辑。如果把一经感悟到的作为进一步思考的契机,锲而不舍地多方探究,那又何愁不能在见解上高人一筹因为,历史给了你一个观察的制高点,可以“ 胸中历历著千年,笔下源源赴百川。所以在作文中你就很自然地胜人一筹。

                             历史典籍——高考作文的主题话语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文史同根同源。所谓文以载史,史以文传。一些史学名著,同时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史记》就被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文与时俱进,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命题作文、供料作文到近年来的话题作文,高考作文逐步回归素质教育的本文,即跳出恪守文体知识和写作范例的套路,给予考生更自由的写作空间,更有利于个性差异的发展。综观近几年全国卷作文的话题,无论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诚信心灵的选择,还是 2004年、2005年获得高考命题权的十余省市的作文题,都是设计一个指导语,框定一个较为宽泛的写作范围,让考生自主发挥。这样,俯拾可得的与历史密切相关的寓言、童话、小品文都可以成为高考作文的主题话语。如2003年全国卷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切中传统文化中社会评价性心理的痼疾,引发考生乃至全社会的深入思考。所选《智子疑邻》语出《韩非子》,曾入编初中语文教材,文字浅显易懂。事实上,先秦诸子百家是中华民族思想的先驱,其传世作品大多言简意赅,一事一理,至今仍闪烁着理性的火花,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无怪乎不少中学语文教师在阅罢高考作文题后如释重负,欣喜它的朴实无华、大巧若拙,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相信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会带着学生在诸如四书五经、二十四史、中外寓言等历史文献的短章中流连一番。

历史史实——高考作文的论据素材

2001年,一篇《赤兔之死》炒热了一位作文特长生,同时也使人们开始关注高考优秀作文选材的一些共性。既然话题作文不易走题,选材便成为关键。五千年中华历史文化,浩如烟海的人类文明,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库。笔者浏览过近年高考的一批满分、高分作文,发现其中不少都是汲取中外历史文化的养分,以历史事件和名人为题材,围绕试题给出的话题,以青春的心怀去阐述、感知。

以单一史实作为构思的主线

2002年山东考生的一篇《刺秦》,浓缩了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通过壮士的内心独白,凸显决斗前夜心灵的痛苦挣扎和艰难抉择。荆轲最终放弃刺秦,甘愿捐躯:图穷匕现,我用匕首去刺秦王却给了他逃跑的机会;环柱而走,我有九次机会,却让他能拔剑伤我;倚柱而骂,我要保持太子的尊严。侍臣杀我时,我想起了天下苍生,他们没有看见我眼角的那颗英雄泪。这样的结局,与张艺谋大片《英雄》的架构不谋而合。既不违背史实主线,又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展现荆轲心系天下苍生的胸怀,不禁让人拍案叫绝。

江苏考生的一篇《历史,从那一夜开始》,聚焦的是司马迁受刑前的那个暮秋之夜。是用高贵的头颅证明历史的清白,还是为了成就一部属于大汉的史书,做一个不完全的男子?司马迁必须在日出之前做出选择。文末一阵秋风呜咽着,吹起《史记》发黄的纸页把读者的视线拉回现实的时空,点明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的活着的主旨。

将众多史实连缀为历史叙事散文

2003年广东一考生的《勿为情所障目》:“……君不见,为博褒姒一笑,周幽王的三百里烽火,不仅烧出片刻的欢喜,更吞噬了周朝的大好河山;只因凭着六宫粉黛无颜色,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妹妹,杨国忠便在一系列提拔中平步青云,扬眉吐气,唐王朝的衰败也由此而起;而吴三桂情动之下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劣迹,千古年来仍然令人发指。而愤激至死的屈原,惨死风波的岳飞之所以成为令人扼腕的悲剧,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冲突,难道就没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君王疏远的原因吗?……”。以史为据,洋洋洒洒,文字精致,被评为满分。类似的佳作还有《昭君的选择》、《心在刀刃上选择》(取材于嵇康)、《选择牢笼》(取材于西施)等,都成为十分耐读的历史叙事散文。

以史实作为立论的佐证

即使是写议论文,历史事件、名人名言往往是被作为有力的例证,增强论点的说服力。2003年一篇《感时花溅泪》的作者,就是把李清照从兴尽晚回舟载不动许多愁的物是人非,古代诗人咏月时不同心绪,情人眼里出西施一个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等信手拈来,自然妥贴地阐发人的感情亲疏对认知态度的影响,可谓入情入理。2004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菊花飘香的时节》,选取嵇康、庄子、项羽三个极具有个性代表的历史人物,以高洁的菊花象征其品格,将人物自我的认识与他人期望的关系寓于生动形象的语言中。文章一开始就展示了一幅旷远的画面,想象丰富,文情并茂,引人入胜。结尾两段升华主题,前后照应,行文自然流畅。《独上高楼》选取文学史上三位成功名人(李白、苏东坡、辛弃疾)抛开人们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守护了历史的期许。文章一唱三叹,诗意浓郁,形象含蓄,寓哲理于其中,用词生动,语言畅达,最后画龙点睛,真是文采斐然。

历史演绎——高考作文的得分亮点

俗话说:文无定法,但经典自有经典的共性。对传世佳作的反复解读会为高考作文提供体裁选择、构架设计等方面的借鉴。2002年江苏一考生模仿《孔雀东南飞》的叙述风格写成的一篇反映大学生西南飞的记叙文,虽情节构架一般,但语言出彩,也被评为满分。还有一些考生从四大名著中寻找创作灵感,或反弹琵琶,或旧说新解,像2003年全国卷作文中出现的《孙悟空下岗记》、《宝钗鸣冤》等,同样吸引了阅卷老师和读者的眼光。事实上,现场完成的800字作文,如果没有从形式到内容的创新,难以在数以百万计的考卷中脱颖而出。2001年有江苏考生蒋昕捷以纯熟的文言文(古白话)写成的《赤兔之死》一纸风行,2003年北京一考生的《转折》,更是以通篇文言,从鹰鹫之辨说到转折之义,激起一片叫好。当然,文言文高考作文也引起争辩,从教改导向上并不提倡写文言作文,但对于那些具备相当的历史学识和古文功底的考生来说,为什么不允许扬其所长,凸现特色?既然高考文体不限,就应最大限度地开禁。

文史交融——语文、历史教学的双赢

中学历史的许多重大问题都可以从语文课文中得到加强,而中学语文的许多课文也与历史有着重大的关系,甚至有的课文如不借助历史知识的帮助,学生是无法弄清楚的。鲁迅先生的文章,许多语言甚至全文都是隐喻,如无历史知识作为钥匙,只凭语文教师在文学上的说明,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作者在1926·一八惨案发生后,针对一些人诬蔑群众而作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则是纪念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受国民党文化专制迫害致死的五位青年作家。可以说,鲁迅先生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时代背景,要理解文章,必须了解历史。

2001年高考历史上海卷第39题以公开信的形式出现,从文句上看,丰富了试题的表达形式;从内涵来看,体现了惩恶扬善、经世致用等历史古训和褒扬正义、捍卫真理的历史责任感;从语文角度讲,要注意格式、对象、语气,不能写成抗议书如外交照会;从历史角度讲,要注意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一特点,有据有理有情;呼吁正视历史,引以为训,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2004年高考历史上海卷第36题: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内悬挂着一幅清末民初一位诗人写的对联:“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 对联赞叹了人类文明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承与交融,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文字家……各有讨论。假如你是历史学家,对这幅对联作何评论?请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这对学生的文史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了文史不分家文史相通的治学传统。

我们历来说文史不分家,在教学中就更不应该各自为政。当然,这样就给中学的历史和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必须文史兼通。从当代世界人才培养的取向来看,多学科的结合、渗透是大趋势。所以,文史交融,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才能相得益彰,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效果,才能取得语文和历史教学的双赢。

 


最新文章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34号     Copyright 2017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教育出版社分公司 湘ICP备15003799号-1